孫錫良:甲午戰爭史(6—9)[連載]
【編者按】孫錫良老師原公眾號“孫錫良A”因故“無限期”停用,以后的文章都改用新號“孫錫良B”發表,請朋友們多多推廣,也請友好網站多加推介。這是近日孫錫良老師發表的《甲午戰爭史》,紅歌會網將進行連載,今日將發布的是6-9部分。
?甲午戰爭史(6)——大東溝海戰
中日在朝鮮既已分出勝敗,兩軍海上對決就成為不可避免,清倭海軍,實力伯仲,各有優劣,勝負多取于人事。天時,地利,在我;人和,則在倭寇。
七月初旬,堵塞威海澳東西兩口,東品日島以北設木蘭二層,環以鐵練,布水雷五層,日島以南木欄一層,水雷五層,西口木欄二層,水雷四層,碰雷三層,汝昌北度之,這固守計。
自濟遠豐島之敗,倭兵輪縱橫遼海,朝廷令汝昌巡弋洋面。六月杪,曾督大隊巡洋,以未遇倭船報聞。七月初九日,復報巡海,謂將駛鴨綠江口一帶巡弋。明日,倭船至威海,發擊我炮臺,我炮臺傷其一艦,倭艦旋退。十三日,我海軍全隊回威海。自是,每值我海軍出品巡弋,倭艦恒來窺威海,而我出巡之海軍亦言未遇倭艦以為常。
八月初九日全軍復出巡海,是日,湖南巡撫吳大澂來威海相炮臺——蓋大澂自請赴前線,北上時道出山東也。
十三日,汝昌率全軍抵旅順。是時,我大軍去屯平壤,朝廷將以銘軍十二營濟師,自鴨綠江口登岸。十三日,鴻章令海軍翼之進,凡商輪五艘為運船,海軍全隊兵輪十二艘,鎮遠、定遠兩鐵甲,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超勇、揚威、平遠八兵輪,益以廣丙、廣甲兩艘,又蚊船鎮南、鎮中兩艘,魚雷艇四艘,翼商船而渡。十六日夜午,發自大連灣,十七日午刻抵大東溝,鎮遠等十艘泊口外,平遠、廣丙二艘泊港口,鎮南、鎮中兩蚊船并四雷艇衛運船五艘入港,徹夜渡兵登岸。
十八日辰刻,汝昌促卸兵,并令全軍備午刻起椗,將歸旅順。已刻,見西南來黑煙一簇,測望悉美國旗,我軍作戰備。響午,船來愈近,凡有船十二艘,已盡易倭旗。汝昌乃令起椗,水手站炮位。是時,我戰艦十艘,分五隊:鎮遠、定遠兩鐵甲為第一隊,致遠、靖遠為第二隊,經遠、來遠為第三隊,濟遠、廣甲為第四隊,超勇、揚威為第五隊。倭船十二艘(其中有一商船),則快船四,兵船八。其艦小于我,而速率大于我,大炮少于我,而快炮亦多于我,我最快之船為致遠、靖遠,每四刻行十八海里,余備艦則十五六海里,或十四海里、十海里不等,而超勇、揚威、廣甲最弱小而鈍,鎮遠、定遠最堅大,而每四刻只行十四海里有半。倭快船四艘,吉野速率最大,每四刻行二十三海里,余三艦俱行十九海里上下,其兵輪只比西京丸、赤城最鈍弱,余諸艦速率則皆十七海里又半至十九海里。
時汝昌自坐定遠為督船,作犄角魚貫陣進。遙望倭船作一字豎陣來撲,快船居前,兵船繼之。汝昌謂其直攻中堅也,以鎮遠、定遠兩鐵甲居中,而張左右翼應之,令作犄角雁行陣。我諸艦速率各殊,改陣之余,遂不能整。超勇、揚威船皆弱小,居右翼末,不足自固。我距敵約及十里,遂開炮一排,無一彈中者。而敵畏我鎮、定兩鐵甲,故于駛近時,改道飛駛,左行繞攻我軍右翼,瞬息已過我右翼,繞及船后。我揚威、超勇相繼中彈火起,超勇未幾沉沒,軍士盡焉。倭船之拂我右翼而過也,其小船比、扶桑、赤城不及從,而轉出我左翼之側。我定遠與經遠、來遠夾攻之,炮火迷茫之際,我將士謂比、亦城已為我擊沉,而定遠復擊沉其西亦丸一艘。
倭艦之攻我也,以快船為利器,而吉野為其全軍前鋒,繞行于我船陣之外,駛作環形,蓋既避我鐵甲巨炮,用以其快炮轟我左右翼小船,為避實擊虛計。自我超勇沉后,平遠、廣丙亦來會,而船弱不任戰,倭艦復分兩枝,以快船四艘為一枝,兵輪五大艘為一枝,左右環里而攻,于是我陣亂。致遠藥彈盡,適與倭船吉野值,管帶鄧世昌,粵人,素忠勇,且甚怨閩人之詐也,謂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隊鼓快車,向吉野沖突。吉野既駛避,而致遠中其魚雷,機器鍋爐迸裂,船隊左傾,頃刻沉沒,世昌死之,船眾盡殉。時已愈申刻矣。
我福龍左一雷艇由大東溝駛至,左一傍定遠右側以自衛,亦不得力。濟遠見致遠沉,大懼,轉柁將逃,撞揚威舵葉,揚威行愈滯,敵彈入機艙立沉于海,自管帶林履中以下皆死,以左一雷艇救犾生者六十五人,濟遠既逃,廣甲隨之,靖遠、經遠、來遠不能支亦駛出陣地逃避。倭快船四艘來追,靖遠、來遠避至大鹿島側,而經遠管帶并大副、二副先陣亡,船行無主亦沉于敵,得生者只十六人。
方諸艦之逃也,倭兵輪五艘萃于我鎮遠、定遠兩艘,鏖戰一時許。鎮遠發三炮擊中倭浪速炮臺后全速逃離,其時倭海軍司令伊東佑亨正值該艦,浪速炮臺既廢,悉轉到吉野指揮。我定遠擊其松島艦,幾沉之,而定遠亦重傷,遍船皆火,炮械俱盡。時已日夕,暮色蒼茫,倭人懼我靖遠諸艦合魚雷之乘之也,解而南去,我軍亦西歸。明日卯時抵旅順。濟遠先逃歸,已泊港內。廣甲之逃也,避大洋,傍岸行,夜午已駛至大連灣三山島外,迫近巖石,管帶吳敬榮仍倉皇奔駛,遂擱礁不得出,越日為倭炮所碎。
是戰,我軍凡失船五,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丙也,其存者只鎮遠、定遠、來遠、靖遠、濟遠、合平遠、廣甲共七艘,已不能軍,而鎮遠、定遠凡受炮三百余彈,來遠毀及半,余諸艦亦各創甚。汝昌方告捷鴻章,鴻章上其事請優獎。我將士死者,鄧世昌最烈,官弁亡八十七員,水手死一千余人,傷者四百余名,而定遠洋炮手宜格爾亦死于炮,洋員受彈傷者十一名。
是役也,德員漢納根與戰事,偕汝昌駐定遠艦。汝昌先立望樓,旋受彈傷脮倒地,扶入艙,于是戰事頗賴漢納根指揮。管帶總兵劉步蟾聞戰惶懼,漢納根勸入艙避,旋色定復出,亦能始終戰事。二十四日,斬方柏謙于旅順。
時戰艦七艘入塢修整。九月十八日始竣工,二十日出旅順口回威海。
二十六日,倭兵艦已襲據花園港,渡其陸師第二眾兵登陸。蓋自鴨綠江之戰,我海軍將士膽愈懾,且余艦七艘亦實不堪馳遂海上,故雖奉巡海截倭之令,而終不遇敵,敵侵威海,亦罔能出擊,倭艦益縱橫海上無所顧忌。倭之第二眾兵既登岸,遂經鼻子窩踞金州,連陷大連灣,赴旅順。
自朝鮮開釁以來,“逃”字成為清軍習慣性操作,陸戰如此,海戰亦如此。此役,若鎮遠艦對浪速艦持續發炮,不選擇開三炮而逃跑,在海上擊沉浪速,讓倭海軍司令伊東佑亨葬身海底,海上戰役態勢會大不相同。首戰令倭失海軍司令,倭不必敢囂張速犯威海,北洋海軍將迎來寶貴的喘息機會。大連,旅順,威海衛,劉公島,若都在,倭必失海路運輸通道,陸戰形勢亦會大有改觀。
兩軍開戰,勇者勝,帥不勇,將不勇,兵亦不勇,不敗何理?
甲午戰爭史(7)——鳳凰城
續前:
鳳凰城,為盛京東南孔道,城垣高整,我東邊道駐焉,得守,旅大安全,若失,屏障洞開。
時從宋慶奔鳳凰城者為聶士成所部之防軍,呂本元、孫顯寅之盛軍,江自康所部之淮軍……宋慶以鳳凰城不可守,請退到大高嶺。
十月初一日,呂本元等部均棄鳳凰城走,倭人輕入鳳凰城。
初四日,詔宋慶回援旅順,宋慶率所部并銘軍而西,其戰事在金、復、海、蓋閑,遂統率于聶士成。
倭奪我平安口,東陷蘇甸、長甸,折而北去。
十月初六日,倭人攻寬甸,依克唐阿軍北潰,倭人遂入寬甸。與此同時,第二群倭兵入金州,東邊倭人圖犯岫巖。十月初八日,倭人支隊自陸上西犯大東溝,至大沽山。22日,倭入岫巖,金州,大連灣,均失守,旅順危殆,凡東邊道所轄全境幾盡為倭所據。
二十日,鳳凰城倭已抵黃嶺子山下,分兩道來攻,其前鋒數十人,越山奮登,后隊繼之,竟奪我黃嶺子山頂。我軍棄險走,退保興隆溝。而我駐岫巖南面之軍亦為大沽山倭兵所逼,即退走洪家堡子,復為倭踞。豐伸阿見兩面倭軍之逼,遂棄岫巖,宵奔析木城。22日,倭兵入岫巖。至此,凡東邊道所轄全境幾為倭所據。
于是,東邊倭兵分兩大枝,一以鳳凰城為老穴,與我大高嶺防兵崎嶇角戰;一謀從安東、岫巖西犯析木城和海城。
葉志超稱病入關,寓牛莊數日。逃軍潰卒,勢如潮涌,沿途搶掠,居民逃避幾空,畏官兵甚于畏倭寇。聶桂林出示曉諭,始有信眾者?;枘?,潰兵與土匪縱火于面門,聲言倭人至,乘勢搶掠城中,軍民惶亂。
【清軍此時不求取勝,唯求安全,“走”字或“逃”字成為首選,鳳凰城及周邊要塞盡失,大東溝海戰亦敗,倭軍從陸路直逼大東溝方向,再又往旅大方向逼進,離進入山東境內不遠矣!此時的李鴻章仍坐天津,對戰場形勢一無所知,山海關內外五百多營的清兵各自為戰,各自棄城而逃,漸有潰不成軍之勢?!?/p>
甲午戰爭史(8)——潰不成軍
【鳳凰城及周邊既失,倭賊悉全力進軍旅大及清海軍大本營威海衛,從海陸兩路做夾攻之勢,雖氣候寒冷,倭軍仍非常頑強。】
十月初九,倭人渡鴨綠江后分三路進擾,西路由海道抵皮子窩,撲金州,以窺旅順;中路由孤山登岸,撲岫巖州,以窺遼陽、海城;東路由鳳凰城進兵,以窺遼沈。時寬甸、安東均已失守,宋慶讓聶士成、呂本元防東路之賊,使聶桂林、豐升阿赴岫巖防中路,使劉盛林防西路之賊。
初十日,金州及大連灣分別淪陷,守城者俱棄城走。
【穿插事件一:朝鮮王子赴日?!?/strong>
朝鮮王子義和殿下報聘來日,藉以答謝西園寺大使的訪問。10月16日,殿下由仁川出發,20日到宇品,立即入廣島,隨行人員九名。22日,殿下謁見陛下,進獻國王的親筆書和丹頂鶴,另外還是大院君親筆信及人參賺送伊藤首相。24日,出發進京,27日到東京,宿于上野精養軒。29日,進宮謁見皇后陛下,奉呈朝鮮王妃所獻瑤池繡屏和白銀花瓶,另獻白鶴一只。11月10日,從神戶上船歸國。義和殿下是朝鮮王的第二王子,年正十八。
此時,日本公使井上于十月赴任朝鮮,21日向朝鮮國王呈遞政策二十條:1,一切政策須出于一途;2,大君主有親裁政務之權,并有守法令之義務;3,王室之事務須與國政權離;4,須定王室之組織;5,須定議政府及各衙門之職務權限;6,租稅須由度支衙門統一,且人民之租稅,除以一定比例率外,不得以任何名義方法征收;7,王室及各衙門之費用須有預算;8,須定軍制;9百事宜棄虛飾,須矯正夸大之弊;10,須制定刑律;11,須使警察權出于一途;12,須立官吏之服務紀律,并嚴格執行;13應限制地方官之權限,由中央政府收攬之;14,應設登用及免黜官吏之規則,不得以私意進退;15,勢權之爭奪,或猜疑離間之惡弊,須斷然停止,在政治上不可抱復仇觀念;16,工務衙門尚無必要;17,須改革軍國機務所之組織及權限;18,須聘用熟練之顧問官于各衙門;19,應派遣留學生于日本;20,須要確定國是。
【不得不承認,日本對朝鮮之政策遠高于李鴻章所出之策,后期將會對李鴻章的朝鮮用權做詳細介紹,此處略。】
賊由中路進取,由孤山登陸,當地鄉團助力擊賊,自十月中旬至下旬,雙方相持甚久,賊不敢輕進。二十五日,賊抵南郊,聶桂林、豐升阿皆駐軍南門外,距城三里許,聶桂林迎擊之。二十七日,賊分兩路,一路向南門,一路向北門,豐軍遂退,聶軍繼之,岫巖城陷。此役,賊軍不過千余,我軍失大炮九尊。
十月二十九日,三路之賊,東路和中路皆不過千余,惟西路為大隊,號稱五萬。開始攻旅順,道員龔照嶼棄船塢逃跑,諸將黃仕林、衛汝成、姜桂題、程允和、徐邦道、張光前皆潰,旅順陷。宋慶棄復州,退熊岳,保蓋平。未幾,復州亦陷。同日,聶士成、呂本元克復連山關,殲倭酋富剛三?!咀ⅲ涸谶@之前,鎮遠艦自外海駛回威海衛,避讓水雷致擱礁,管帶林曾泰(林則余之孫)忿恨填膺,蹈海而死?!?/p>
豐升阿、聶桂林駐龍鳳峪,距海城六十里,馬金敘一軍駐析木城,離海城四十里,記名提督蔣希夷率二千兵駐八叉溝。十一月十五日,賊至龍鳳峪,豐軍和聶軍俱退,賊進八叉溝,蔣軍退,至析木城,馬軍退,日暮,我諸軍進海城,大掠商民財物,城中混亂。十七日,賊攻海城,各軍相率而退,海城遂陷。
【穿插事件二:德璀磷赴日?!?/strong>
德璀琳,原系德國人,在中國天津稅務司工作,和漢納根俱為李鴻章任任,因上帶李的手書來。11月16日到達神戶,立即下船訪問周布兵庫縣知事,說明自己乃為媾和而來,并請求面會伊藤首相,呈交李的手書。周布知事立即電達在廣島的伊藤首相,第二天,伊藤首相派內閣書記長官伊東巳代治到神戶,向知事傳達訓令,28日,周布知事和德璀琳會面,傳達首相的訓令,其要如下:臺端乃非經正當手續的使節,不能會面;兩國正在交戰,倘有商議,中國須通過正當手續,派遣有資格的人前來;使節帶有李鴻章的書翰,而欲以此作為準備工作,必須中國官員且能完全代表中國政府。
德璀琳回答:李鴻章的手書我已經郵寄給伊藤伯。
李鴻章書翰如下:一為公文,一為私函。
其私函稱:
欽差大臣兵部尚書一等伯李鴻章啟內閣總理大臣伊藤伯閣下:
我大清以與列國保持和平為歷代謨訓,不幸與貴國啟釁,友交一變為交戰,蒼生為之疾苦莫測,因茲提議兩國姑熄師水陸,休止交戰,鴻章以之為得策,上奏于我大皇帝陛下,得其上諭如下:德璀琳居我朝官職數年,誠足信賴托以重事,朕茲命李鴻章書以廷議所決定詳密告德,俾德往日本,有所臨機措辦,德應經由李鴻章以機密電報急奏談判之進行于矣。
奉上諭,遣一品德璀琳至東京呈此書,俾悉以如何條件恢復和平,復兩國交誼于舊。
茲欲與閣下商議,以講恢復友交之道,故裁此書,希閣下容此提議。
【李鴻章在激戰中求和,實為倭軍增士氣,亦在朝廷投下陰影,朝野皆失信心?!?/strong>
十二月十五日,守蓋平之軍為山東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和記名總兵張光前,章軍四千人,張軍三千人,章軍兩次迎敵獲捷,奮勇殺敵,張軍既不相援助,且先退,章軍不支,遂退至新開嶺。蓋平陷。
海城既下,遼陽已經孤立無援,宋慶企圖盡死力收回海城,乃和蔣希夷(相當于我少將)、馬瑞慶、李茅、豐升阿(相當于我大佐)各將校率領一萬以上大兵,匯集于城西南的缸瓦寨、柳公屯和蓋家屯各地,將尋機襲擊海城。12月18日,桂中將作好進擊準備,19日拂曉,大島少將從晾甲山北方,大迫少將從南方,各率一支部隊進發,到下加河子時,遠遠看見敵軍如云,總數不下兩萬人,兩軍正面交戰,此時積雪達兩遲余,軍隊的動作極不自在,兵數又不及敵方四分之一,我軍站在苦戰的地位。正在奮戰時,大島少將的部隊到來,及與大部隊協力,以獅子奮迅之勢沖入敵中,敵兵亦不愧為聞名的白發將軍宋慶部下,不輕露屈服之色,兩軍在此激戰將及三小時,至日沒,敵勢才稍沮,我兵看機會已來,急起猛攻,于午后五點五十分才占領缸瓦寨和香水泡子。此役,我軍死傷達一百七十余人。(本段摘于倭軍資料)
十二月二十三日,倭船過登州,開炮而去。二十五日,倭以連船四十艘,載陸兵從落風港登陸,撲榮城縣,副將閻得勝所駐之軍皆退,城陷。山東巡撫李秉衡使總兵李楹擊之,未幾又陷,文登和甯海失守,秉衡出駐萊州。
甲申底,倭以水師載陸兵在威海東口二十余里地登陸,合股榮城撲南岸炮臺,我軍傷亡較多,勢不能敵,海軍提督丁汝昌乘艦率鎮南、鎮西、鎮北、鎮邊五艦及雷艇向倭轟擊,始解其圍,而南岸三炮臺已經為倭海上兵攻入,我守軍將領退劉公島。
1895年初六日,汝昌恐南岸兩炮臺落入之手,使來遠、濟遠兩艦自擊之,未來轟盡。初七日,北岸北山嘴炮臺兵潰,汝昌自毀北三臺之炮,是夜,候選道戴宗騫吞金自盡。元月初八日,倭據南岸炮臺,轟我海軍艦,廣丙艦大副黃祖連中炮身亡。至此,威海衛北岸盡失。
【雖屢戰屢敗,但清軍偶爾也有激戰,甲午末,東北極寒,倭軍凍傷凍死近兩千,后勤供應不及,只能花錢收買本地農民馬車運糧。清軍若整備死戰,仍有勝機。日本親王,總指揮山縣有朋,始終在戰地督戰,而李鴻章躲在天津從未臨戰地,不知軍情,不知戰況,專心勸和求和,敗亦合理?!?/strong>
甲午戰爭史(9)——海軍覆滅
【大東溝海戰之后,從形勢上講,中日海軍損失差距并不太大,剩余力量亦旗鼓相當,若休整重新部署,北洋海軍憑地利之勢存反擊機會,但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集團避戰求存,深躲海港,乃成為甕中之鱉,只待倭海軍集全力攻之?!?/strong>
十月初旬,巡撫李秉衡來察威海衛、劉公島炮臺。
中旬以后,旅順日益危逼。汝昌知旅順墮則北洋門戶失,大局震驚,罪且不測,自赴天津請以海軍全力援旅順,決死戰。鴻章詈之,謂:“汝善在威海守汝數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二十五日,旅順陷,船塢淪于倭。海軍根本失,遂去汝昌職。自是我兵艦束于威海,巡弋所及,西不過登州,東不過成山,每值大隊倭艦至,且堅伏不出矣。十一月初十日,朝命嚴守鎮定兩鐵艦毋損傷,蓋從鴻章議也。
二十二日,以巡登州洋旋威海。時午潮正落,且避水雷浮標,鎮遠誤觸礁,自船后傷及機器艙裂口三丈余,寬五尺,而我旅順船塢陷于敵不可修治,管帶林泰曾畏罪仰藥死。二十八日,來滬局船廠洋匠六名,就灘修治,強補葺,八日竣事。是時,朝廷以海軍久無功,逮汝昌,鴻章蓋覆不遣。十二月旬,道員徐建寅自京來威??辨傔h,蓋軍務處將以建寅代汝昌,未果行。
是時,日本之第二師團、第六師團已自其廣島渡海,集大連灣,合其犯遼數枝隊,將以兵輪衛之渡成山頭澳上陸,以襲威海,東撫李秉衡不戒備。二十三日,三倭艦先攻登州,以炫我耳目。明日,其水陸大隊已抵成山,陸軍遂登岸陷榮成,兵輪至者凡二十五艘。雷艇十六艘,實則任戰之船不能十艘,余多木質小船,猥以充數。我海軍駐威海者,尚存鎮遠、定遠兩鐵艦,靖遠、來遠、濟遠三兵輪,平遠、廣丙兩小鐵甲,凡七艘,皆任戰,并威遠、康濟兩練船,鎮中諸蚊炮艇六艘,凡十五艘,益以雷艇十二艘,決命借一尚堪一戰,乃震于倭艦聲勢,堅若坐斃。
乙未正月,我陸師歷敗。倭逼南部臺灣,初五日,倭艦二十一艘自榮成澳起椗,西撲威海,蓋與其陸軍夾攻我南部臺灣,扼于我劉公島炮火不得逞,而我南部臺灣是日竟為倭陸軍奪踞,方日本陸軍之未逼南部也,汝昌慮臺灣不能守,以巨炮資敵將遺海軍憂,遣弁至臺卸其各炮之鋼底鋼圈以歸,統領戴宗騫固爭,復還置之。是日,南部臺灣陷,大炮悉為倭有。人海軍炮毀龍廟嘴炮臺,而窮北嘴、鹿角嘴兩臺大炮凡十余尊,終以資倭,我海軍艦隊之不守,亦率基此。
南部既陷,北部遂從風靡。初七日,汝昌乘小輪登北部臺灣。時陸軍逃散已空,乃卸各大炮機要諸物,并焚子藥庫、毀炮臺,載宗騫歸劉公島。自是倭兵盡踞威海陸地,海軍道絕,而澳之東西口門外 倭艦數重,于是我艦隊陷入重圍矣。
南部臺灣之陷也,倭人即以臺之巨炮攻我澳內諸艦,我諸艦駛往西口以避之,由是東口不能守。倭人乃得以魚雷艇卸我東口木欄,并守口水雷諸物,而其雷艇遂時得入口狙擊我諸艦矣。初五夜,倭雷艇即入口劫奪。我軍覺,劉公島發炮擊之,未得逞。初九日,倭艦合南部臺灣踞倭攻我,我臨風隊與劉公島炮臺相持竟日,而劉公島炮臺兵弁傷亡甚眾。是夜,倭雷艇復入東口襲我,為我擊沉者五艇,而我定遠卒中雷傷甚,遂駛泊劉公島岸旁,而船已傾側,旋鑒沉之。十一日,倭水陸復以炮猛攻我,毀我日島藥庫并地井炮,而我劉公島炮臺亦擊傷其兩艦。十二日侵曉,倭雷艇復入東口來襲我來遠并威遠練船,實筏差船,皆沉于敵,時來遠管帶邱實仁、威海管帶林穎啟方登陸遂擊伎未歸也。十三日,我管帶魚雷艇王登瀛等率雷艇十二艘從西口駛逃,倭艦追之,盡擄以去,其傍淺水得鳧渡者百余人。
自威海陸道陷,劉公島居民惶驚,兵輪管帶不欲戰者復交煽其間,兵勇水手和之,蓋以倭人雷艇時襲入東口沉我艦隊,是日我雷艇全隊且逃,兵勇水手乃糾黨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 生路,島中大憂。在島諸洋員請姑許秘降,以安眾心。汝昌謂:“我知事必出此。然我必先死,斷不能坐觀此事。”乃先出示撫眾,略謂援兵將至,固守待援;眾亦稍定。是時英水師兵官馬格祿方充海軍副統帶官,與我兵輪管帶數人并洋員浩威已密有成議,將仍以眾劫汝昌。十五日,倭水陸復以炮攻我,擊沉我靖遠艦,管帶葉祖圭亦先去船在陸。是日,右翼總兵劉步蟾以手槍自擊死。時汝昌駐鎮遠。
十六日,弁勇擁護軍統領張廣宣至汝昌所,合水手圍之,營務處道員牛昶炳并各艦管帶踵至,相對泣。乃召西員計事,以德員瑞乃爾能作華語,令出撫眾;曉譬良久,眾喧噪不可解。瑞乃爾入艙,密告汝昌曰:“兵心已變,勢不可為,不若沉船毀臺,徒手降敵較得計。”汝昌沉思良久,乃令諸將候令,同時沉船。諸將不應,蓋恐沉船徒降,取怒倭人也。十七日,倭水陸復以炮急攻我,島中僡惶急。時島中尚存鎮遠鐵艦一,濟遠、廣丙、平遠兵輪三,鎮中等蚊雷艇六,凡十艘,而藥彈將罄。是日,得煙臺密信,始短號東撫李秉衡已走萊州,援兵絕。汝昌召海軍諸將議鼓力碰敵船突圍出,或幸存數艘,得抵煙臺,愈于盡覆于敵。諸將不允,散去。旋測量不是更好、水手露刃懾汝昌,汝昌稍慰之,入艙仰藥,張廣宣繼之,十八日曉夜四更許,相繼死。
十六日,大雪,汝昌及劉步蟾以水雷將已沉定遠艦轟碎,又以廣丙魚雷轟散靖遠艦,當夜,步蟾仰藥死。17日,我東炮臺大炮兩尊均被轟毀,知援兵無望,欲轟沉鎮遠艦,無人應。夜間,汝昌函告日水師提督伊東祐亨,謂本意決以死戰,因不忍貽害軍民萬人之性命,貴軍入島后不得傷害軍民。汝昌同總兵張文宣先后仰藥,至晚俱死。18日,威海各艦俱陷于倭,北洋海軍盡失,剩余十戰艦皆歸倭海軍所有,魚雷艇皆被擊沉。
【注:日本歷史著作《日清戰爭史實》所述與清史資料基本吻合,在細節上有微小出入,不作詳細對比。】
【海戰失敗,海軍盡沒,為倭軍海道暢通奠定了基礎,尤其重要的是,北洋海軍的沿海防線和武器裝備全為倭軍所占有,用中國的炮臺打擊陸地上的清軍,極大地動搖了清軍信心,整個戰爭的失敗已經為期不遠?!?/strong>
【文/孫錫良,紅歌會網專欄學者。本文原載孫錫良新公眾號“孫錫良B”(點擊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