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湘江評論》只活了一個月,他到底說了啥?
103年前,1919年7月14日,青年毛澤東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以及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李大釗創辦的《每周評論》、邵飄萍任社長的《京報》的影響,也在湖南長沙創辦了一份影響深遠的報紙——《湘江評論》。
當年,初出茅廬的毛澤東并沒有什么名氣和影響力,他就憑著一股革命熱情和為國為民的犧牲精神,自己寫稿、約稿、審核校對,還要去策劃、排版、印刷,甚至還要拿著報刊去大街上叫賣。
這一篇篇凝結著一代新青年心血與才情,分量十足又符合歷史前進方向,汪洋恣肆、慷慨激昂又極富思想性、深刻性的文章發出來后,自然獲得了長沙民眾一致好評,被公認為是五四時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
據歷史記載,《湘江評論》創刊號起初只印了2000份,很快就賣完了,重印的2000份,也被銷售一空,所以從第二期起刊物就印5000份,這在當年的中國,已經算得上發行量很大的報紙了。
李大釗看到《湘江評論》后,稱贊說:這是“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的報刊之一”。
胡適曾說:《湘江評論》刊登的《民眾的大聯合》,眼光很遠大,議論也很痛快,確實是現今一篇重要文字。當時,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報刊也都全文轉載或摘要轉載了《民眾的大聯合》,啟迪了很多民眾。
更為重要的是,《湘江評論》成功引導了一大批青年學生投身到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中來:從郭亮、向警予,到蕭勁光、任弼時;甚至許多外省的年輕人也紛紛寫信求購這份報紙。
這樣的轟動,這樣的一份極具戰斗性的報紙,自然也引起了反動派的高度警惕和恐慌。
1919年8月中旬,第五期的《湘江評論》小樣剛剛打出來還未及發行,便遭到了軍閥張敬堯的查禁,理由是宣傳“過激主義”。與此同時,毛澤東領導發起的湖南學生聯合會因組織長沙群眾搞焚燒日貨的愛國運動,也被張敬堯強行解散了。
實際上,《湘江評論》活了只有短短1個月的時間,只出了四期加一個臨時增刊,雖然在時間和數量上都非常短、少,但這份報紙卻在中國報刊史上、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了令天的自媒體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偉大功績。
是的,創刊僅僅一個月的報紙就被封了,一個投入了巨大精力、正在快速“增粉”、并開始獲得廣告收益以來資助新民學會的新平臺被禁了,想必對青年毛澤東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吧。
但,當年毛主席并沒有失望和退卻,而是選擇了繼續戰斗。
他換了“新號”,隱藏在《新湖南》背后,主持編輯工作,繼續宣傳新思想。
他召集了原學聯的骨干同學,以新的名義,積極恢復學聯的工作。
他更是聯合了湖南甚至北京的教育界、新聞界人士和湘籍議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驅逐張敬堯的運動:“張督禍湘,罪大惡極,湘民痛苦,水深火熱”……
你封我報紙,禍亂湘民,我就驅你出湘,絕不妥協,這就是永遠戰斗著的毛澤東,這就是風華正茂的毛澤東,對我們21世紀的新青年有著深遠的榜樣作用。
那么,青年毛澤東當年在報紙上到底說了什么,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民國大師”和青年學生的歡迎,以及反動軍閥的痛恨呢?
在這里,小兵找到了《〈湘江評論〉創刊宣言》和近 7000字的《民眾的大聯合》,以饗讀者。
毛主席說:“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補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興業,努力,猛進,破壞,建設,固然是不錯,有為這幾樣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
聽一聽這樣激動人心的宣言吧!
毛主席認為辛亥革命的失敗,是因為人們沒有進行大聯合,而俄國的“十月革命”才是真正的民眾大聯合。
毛主席還為各個行業的勞動人民發聲,他為工人發聲,為農民發聲,為婦女發聲,為教師發聲,為車夫發聲,希望大家一起爭取更好的待遇,讓大家真正變成“人”,不再被踐踏、被欺壓。
毛主席慷慨激昂地寫道:“壓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速”,從這句話,小兵想起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青年毛澤東指出,民眾的大聯合是改造國家和社會的根本方法,要反抗強權者、貴族和資本家的剝削壓迫,民眾就必須聯合起來。
雖然這個時候毛主席還沒有徹底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我們分明已經看到了一顆冉冉升起的紅星!
而且尤為寶貴的是,毛主席把民本主義的思想,把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一直保存到了1976年9月9日!
紅色小兵
2022年7月13日
【文/紅色小兵,紅歌會網專欄作者。本文原載于“美好毛時代”公眾號,授權紅歌會網發布】